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半岛网最新视频 > 新闻动态 > 天津一网约车司机暴雨天嫌“订单小”赶12岁男孩下车:一句“谢谢叔叔”刺痛多少人心?平台回应已封禁账号_孩子_行为_恻隐之心
天津一网约车司机暴雨天嫌“订单小”赶12岁男孩下车:一句“谢谢叔叔”刺痛多少人心?平台回应已封禁账号_孩子_行为_恻隐之心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网约车司机暴雨天赶12岁男孩下车:一句“谢谢叔叔”刺痛多少人心?

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。

有些人总想给别人上一课,结果自己却成了反面教材,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,赤裸裸地展示给了世人。

一场暴雨,淋湿了孩子的身,也冲刷出了人心的沟壑

这件事情发生在7月2日的特大城市天津。

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,一个12岁的男孩,独自一人,想通过手机叫个网约车回家。

一个订单被接下了。

男孩上了车,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移动屋檐。

可车子刚开出去不过两三分钟,司机突然就把车停在了路边。

展开剩余86%

司机说,他下一单快要超时了,得赶紧去。

言下之意,你,这个12岁的孩子,得马上从我的车上下去。

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听上去不那么难以入耳,司机还补上了一句堪称“点睛之笔”的谎言:“我这等于免费带了你一段啊。”

12岁的孩子,单纯的世界里或许还没有装进这么多弯弯绕绕。

他信了。

他甚至在下车的时候,还非常有礼貌地对这位把他扔在暴雨中的成年人说了一句:“谢谢叔叔。”

这句“谢谢叔叔”,像一根针,精准地刺入所有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。

孩子没带伞,就这样被独自丢在了陌生的路边。

瓢泼大雨里,他像一片无助的叶子,被淋了整整半个钟头,浑身湿透,才等到下一辆愿意载他的车。

孩子的父母知道后,那种愤怒与心痛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。

这不是简单的拒载,这是在一个恶劣天气里,对一个未成年人的恶意抛弃。

家长已经投诉,并且委托了律师,要用法律的手段为孩子讨一个公道。

平台反应也很快,接到投诉核实后,直接把这位司机的账号给永久封禁了。

01

这件事最让人心里发堵的,是那种信任被践踏后的冰冷感。

《诗经》里说,“信以成之”。

意思是,一切事情的成功,都要以信用为基础。

人与人之间,哪怕是陌生人,也有一层看不见的契约。

我叫车,你接单,这背后就是一份最基本的信任,尤其是在暴雨天,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这辆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一个安全的托付。

可这位司机做了什么?

他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。接单后故意不点平台的“接到乘客”按钮,这本身就是一种算计,为了后面甩客、取消订单不留痕迹。

他把一个12岁的孩子扔在路边,还用“免费带你一段”这种话术来包装自己的恶行,试图把一份责任,扭曲成一份恩惠。

这种行为,已经不是简单的“不讲信用”了,而是一种对“信”这个字的彻底颠覆。

他等于是在用行动告诉那个孩子:你看,成年人的世界,就是这么冷酷,所谓的承诺和责任,都可以随时被利益撕碎。

这比暴雨本身,更能浇灭人心的温度。

02

孟子讲过一句话,今天读来,尤其应景。

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

什么叫恻隐之心?

就是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,那种发自内心的不忍和同情,一个孩子,在暴雨里,孤身一人,这画面足以触动任何一个心存善念的人。

别说你是提供服务的司机,就算是一个完全无关的路人,看到这一幕,恐怕都会动一下念头:这孩子怎么办?需不需要帮忙?

而这位司机,他的眼里没有孩子,没有风雨,只有他那个“即将超时”的下一单。

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“下一单”,他可以把眼前的、活生生的、需要帮助的孩子,像扔一个垃圾一样扔出车外。

这说明他内心里那份“恻隐之心”,已经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
我们常说,职业道德。

什么是职业道德?

“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”。

道义是根本,礼节是行为准则,这位司机的行为,既无道义,也无礼节,。他把服务行业最基本的“待客之道”,抛在了脑后。

当一个社会的成员,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,开始大规模丧失这种共情能力的时候,那才是最可怕的。

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后一点温情和信赖,就会被这种极致的冷漠所取代。

03

平台把司机的账号永封了,算是给了一个交代。

但我们也要看到,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司机个人,其实是一种懒惰。

这件事暴露出的,是技术构建的商业模式,与复杂人性之间的冲突。

网约车平台,用算法和数据构建了一个看似高效的系统。司机和乘客,都被简化成了系统里的一个数据点,一次行程,一笔交易。

系统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,是订单密度,是周转率。

在这种逻辑下,司机脑子里想的,自然也是如何最快地完成任务,拿到奖励,避免超时罚款。

那个12岁的男孩,在司机的盘算里,可能只是一个“不划算”的订单,一个会影响他跑下一单的“障碍”。

技术本身是中性的,但技术的逻辑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行为逻辑。

当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套“效率至上”的话语体系里,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,比如善良、同情、责任感,就很容易被忽略,甚至被视为“不专业”的表现。

我们创造了工具,本意是让生活更便利,但到头来,人却可能被工具的逻辑所异化。这才是藏在这次事件背后,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
那一句“谢谢叔叔”,既是孩子纯真善良的体现,也是对这个冷漠行为最有力的控诉。

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一个成年人的渺小与不堪,也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在高速运转中,可能正在遗失的一些宝贵的东西。

法律能制裁恶行,但人心的荒芜,需要用德行来滋养。

愿我们都能守住内心的那份柔软与良善,别让“效率”和“利益”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。

发布于:辽宁省